●附錄
次韻周昭禮見寄兼約觀園梅
十月二十二夜三更讀清波雜志至五更
宋史藝文志
文淵閣書目
菉竹堂書目
姚咨跋
兩浙名賢錄
汲古閣珍藏祕本書目
絳雲樓書目
曹炎跋
鮑廷博跋
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
常熟瞿氏藏宋元本書目
天祿琳琅書目
四庫全書總目提要
四庫提要辨證
孫氏祠堂書目
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
鄭堂讀書志
退庵筆記
越縵堂讀書記
武林第宅攷
藏書紀事詩
五十萬卷樓羣書跋文
藏園羣書經眼錄
張元濟跋
○次韻周昭禮見寄兼約觀園梅
宋 張鎡
沙頭晴了便回春,已覺青蘋媚煖津。但課澆畦園內叟,何心說劍里中人。超情耐久寧拘遠,合處無多頗復伸。待得梅開醉香海,健呼重看老精神。 【 南湖集卷五】
○十月二十二夜三更讀清波雜志至五更
元 方回
遠書答一封,近詩寫數首。小雨客不來,我亦厭奔走。茗罷午窗倦,草草具杯酒。獨酌政自佳,啖茹聊誑口。人生一日事,忽己卯至酉。就枕不解衣,須臾鼻雷吼。起問夜何其,禁鐘云已扣。頗欲復謀飲,床下但空缶。再臥臥不成,燈膏幸猶有。坐至五更轉,讀過一寸厚。是書必有益,但當審去取。著此者為誰?未欲斥氏某。金陵三不足,奎聚無地剖。尊之配孔庭,邪說陰授受。後世公論定,馨穢兩不朽。未知八寒獄,惇、卞果入否? 【 桐江續集卷二四】
○宋史藝文志
周煇清波別志二卷 【 宋史卷二○六藝文志五小說類】
○文淵閣書目
明 楊士奇等
周煇清波雜志。 【 一部二冊,闕。】
周煇清波別志。 【 一部一冊,闕。 卷八子雜「荒」字號第一厨書目】
○菉竹堂書目
明 葉盛
周輝清波雜志三冊
周輝清波別志一冊 【 卷三子雜】
○姚咨跋
予幼業舉子,即有志古學,見同儕所讀者,皆坊肆糟粕之文,心竊鄙之。既長,棄去,幡然從事六籍,故聞風而售者日至。首一人稱姑胥袁飛卿,家奴肩一篋,手一編,迺清波別志也。其人視為奇貨,索價太高,因持去。三十年來,求之弗得。今始得之貞山陸給事家藏,前有雜志十二卷,後別志三卷。比曩所售者為全書。予喜而執筆,日鈔五葉,積七十日訖事。追惟袁、陸,皆吴產也。袁以規利,陸以結義。賢否之分如此,宜其顯晦壽夭亦殊塗云。嘉靖戊申春三月望茶夢散人姚咨識于鴻山學士之西館。 【 知不足齋叢書本清波別志卷首】
○兩浙名賢錄
明 徐象梅
周煇,字昭禮,淮海人。紹熙間,居錢塘清波門之南。嗜學工文辭,隱身不仕。當世名公卿多折節下之,而簡亢自高,未嘗報謝;非義之餉,一介不苟取。藏書萬卷,父子自相師友。撰清波雜志十二卷。 【 卷五四寓賢宋二周昭禮煇】
○汲古閣珍藏祕本書目
清 毛扆
清波雜志十二卷、別志三卷。四本。 【 周煇,字昭禮。宋版影寫。二兩四錢。 子部小說家】
○絳雲樓書目
清 錢謙益
清波雜志。 【 十二卷。南宋周煇。 卷二小說類】
○曹炎跋
右清波雜志十二卷,得於東海焦氏,以校稗海三卷本,相去蓋霄壤矣。惜鈔傳不廣,徒使繆本相沿,漸失其真,為可嘆息耳。康熙丙申臘月廿日曹炎識。 【 知不足齋叢書本清波雜志後附】
○鮑廷博跋
右本出婁江曹彬侯,予借鈔於嚴州太守萊陽趙公 【 起杲】 ,未幾再得明姚舜咨寫本,讎比一過。更就姚本補錄別志三卷、張貴謨序一篇,益稱完善。閒窗展卷,心目朗然,蓋無以喻其樂也。乾隆甲申八月十七日歙人鮑廷博識。
乾隆乙巳六月廿三日,商氏稗海本校一過,其間亦有是正處,不敢沒其善也。知不足齋書。 【 同上】
○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
清 瞿鏞
清波雜志十二卷, 【 宋刊本。】 宋周煇撰。自序謂早侍先生長者,與聆前言往行,暇日因筆之。時居都下清波門,目為清波雜志。前有紹熙癸丑張貴謨序,後有括蒼章斯才、毗陵張訢、吴興陳晦、山陰楊寅、邗城張巖、楚龔頤正、天台徐似道諸跋,皆作於紹興(按原文如此)、慶元中。每半葉十二行,行二十字。書中「徵」字闕筆,「慎」作「真」,「惇」作「亨」,楮印俱工,惜少別志二卷。案厲樊榭宋詩紀事「周煇」作「周燀」,以馬曰琯見舊本清波雜志作「燀」,謂當從之,豈知宋槧本明明作「煇」,不作「燀」耶!馬氏所見,想係影鈔本亥豕之誤,而樊榭遽從之,則大謬矣。舊為傳是樓藏書。 【 卷首有「乾學之印」、「健庵」二朱記。 卷一七子部五小說類】
○常熟瞿氏藏宋元本書目
前人
清波雜志十二卷。宋刊本,每半葉十二行,行二十字。卷首有「乾學之印」、「健庵」二朱記。 【 子部】
○天祿琳琅書目
清波雜志。 【 一函二冊。】
宋周煇撰,十二卷。前宋張貴謨序,後宋章斯中、張訢、陳晦、楊寅、張巖、龔頤正、徐似道七跋。
考兩浙名賢錄,周煇字昭禮,淮海人,紹熙閒,居錢塘清波門之南。嗜學工文,藏書萬卷。隱居不仕,當世名公卿多折節下之,而簡亢自高,未嘗報謝。撰清波雜志十二卷。是書張貴謨序作於紹熙癸丑,按癸丑為宋光宗紹熙四年,書後章斯中、張訢、陳晦三跋皆是年作。其楊寅、張巖二跋作於寧宗慶元二年,龔頤正、徐似道二跋作於慶元三年。考宋史,張巖字肖翁,揚州人。登乾道五年進士第,累官至知樞密院事,督視江淮軍馬。繼以銀青光祿大夫致仕。餘俱無傳。浙江通志載:張貴謨,遂昌人。乾道二年丙戌進士。官至朝議大夫。長興縣志載:陳晦,字自明。中童子科,又中博學宏詞科。仕至刑部侍郎兼中書舍人。有文集三十卷。淩迪知萬姓統譜載:龔頤正,楚人。寧宗嘉泰元年,以學問該博賜同進士出身。官至祕書丞。徐似道,字淵子,天台人。少負才名,為吴江尉,受知范成大。官至祕書少監。斯中、訢、寅無考。似道跋最後作,有「余來中都,聞周處士清波志,急祈借傳錄」云云,是當時此書已徵紙貴,今得影鈔,真堪什襲矣。
御題:逸史犂然志紹熙,久無傳本此稱奇。唐鉤晉蹟隔一閒,明影宋刊非兩歧。世道人心斯繫矣,南遷北伐早卑之。清波門外西湖水,洗淨當年諛墓辭。乾隆甲午冬御筆鈐。
寶二:曰「所寶惟賢」,曰「乾隆御筆」。 【 卷四影宋鈔】 【 按:文淵閣本卷首錄清高宗詩有自注。頷聯下云:「昔人謂雙`下真蹟一等,如唐臨晉帖之類,影宋鈔亦然。」頸聯下云:「此書雖雜志古今事蹟,而於高宗南遷臨安建都特詳,於題宋中興聖政草詩已論之,茲不復贅。」】
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
清波雜志十二卷,別志三卷,內府藏本。宋周煇撰。煇字昭禮,邦彥之子。厲鶚宋詩紀事附載馬曰琯之言曰:「舊本清波雜志有張貴謨序,書中『煇』俱作『燀』,應從之。」案是編為影宋精本,書中俱作『煇』,張貴謨序亦存。恐曰琯所見者或轉是譌本。煇自題曰淮海人,而兩浙名賢錄載之。書中有「祖居錢塘後洋街」語,則煇實自浙遷淮也。是書之末,有張斯中(按文淵閣本實作「章斯中」)、張訢、陳晦、楊寅、張巖、龔頤正、徐似道等七跋,皆同時人。似道稱煇為處士。然煇曾試宏詞奏名,見之書中,或當時未就官耶?別志又自稱嘗至金國,益不可解,或隨出使者行也。清波為杭州城門之名,紹興中煇寓其地,因以名書。所記皆宋人雜事。方回桐江續集力詆其尊王安石之非。考書中稱煇之曾祖與安石為中表,蓋親串之閒,不無回護,猶之王明清揮麈諸錄曲為曾布解耳。知其私意所在則可,以此盡廢其書,則又門戶之見矣。是書原本十二卷,商濬稗海作三卷,蓋明人刊本,多好合併刪削,不足為異。諸跋並稱二志,惟龔頤正跋作三志。考宋人著書,率以前、後、別、續、新分為五集,則別志之前似乎當有後志。然別志中但稱前志,不及後志。嘉靖戊申姚舜咨跋亦但稱雜志十二卷、別志三卷,則自明以來,惟此兩集,或頤正跋「三」字誤歟? 【 卷一四一子部小說家類二】
○四庫提要辨證
近人 余嘉錫
嘉錫案:此書前志十二卷,近有涵芬樓影印常熟瞿氏所藏宋刻本。凡書中稱名處俱作「煇」。考宋史藝文志小說類有周煇清波別志二卷;周必大益國文忠公集及原本說郛,涉及作者處,亦作「周煇」或「周輝」,無作「燀」者。馬曰琯所見之舊本,其為傳譌無疑矣。提要以煇為邦彥之子。近人王國維作清真先生遺事,駁之云:「先生子姓無考。煇書中載其父事,至紹興中尚存,又事絕不與先生類,決非一人也。」余考宋詩紀事卷五十八云:「周燀, 【 當作「煇」。】 字昭禮,邦之子,樞密麟之之族姪。」則煇之父自名邦,而非邦彥。其卷四十一云:「周邦,海陵人,居錢塘,右文殿修撰知廣州穜之孫,官迪功郎江東帥幕,著政和大理入貢錄。」 【 案:書錄解題卷七云:「政和大理入貢錄一卷,右迪功郎周邦撰。其祖穜為集賢修撰知桂州,落職奉祠,復職知廣州。」雜志卷七云:「建康王元樞初得政,以先人名聞,乃自臨安管庫除江東漕司幹官,見次一任,竟終於選調。」紀事小傳即本此二書綴輯成之。然煇所云江東漕司幹官者,謂江東轉運司幹辦公事也。紀事以為官江東帥幕者,誤。】 而周邦彥別見於紀事卷二十八。是周邦之非邦彥,較然甚明。作提要者襲用紀事,而不暇考核其全書,不知宋時自有周邦,以為必是填詞之周美成,遂毅然於「邦之子」句中增一「彥」字,致成巨謬。周氏之先,自郫遷海陵,見臨川集卷九十六尚書屯田員外郎周君墓誌銘。煇自言祖居錢塘,蓋僑寓也。而提要以為自浙遷淮,亦因邦彥之為錢塘人而傅會耳。雜志卷四曰:「先人嘗從張晉彥 【 案晉彥名祁,于湖張孝祥之父,自號總得居士。】 覓茶,張答以二小詩, 【 「內家新賜密雲龍」云云,不具錄。】 時總得偶病,此詩俾其子代書,後誤刊在于湖集中。」今考張孝祥于湖集卷十,果有此二詩,題云:「以茶芽焦坑送周德友,德友來索賜茶,僕無之也。」以此知周邦字德友,可補宋詩紀事之闕。周必大南歸錄云: 【 乾道壬辰。】 「四月癸卯,次常州。訪周德友運幹,其子煇示近作一卷。」尤為確證。紀事卷四十一錄有蘇庠 【 字養直。】 與德友詩二首, 【 其一題云:「德友近在咫尺,乃不相過,因成一詩。」其二題云:「德友求薝蔔花栽,戲作小詩代簡。」】 于湖集卷二十八有跋周德友所藏後湖帖,必大省齋文稾卷十六有跋周德友所藏蘇養直詩帖, 【 二跋均作於紹興二十八年戊寅,周跋稱吾宗德友丈,與雜志卷七稱必大為宗袞益國公,可以互證。】 與雜志卷二言「先人素從後湖蘇養直徵君游」者合。周邦平生事蹟,除見於煇書外,其朋友蹤跡可考者如此。惡得與周邦彥混為一人乎?其名邦而字德友,蓋取義於論語「居是邦也,友其士之仁者」。省齋文稾卷一又有次韻周德友祁運幹詩, 【 自注云:「德友昨日以蘇養直詩帖百餘紙相示。」】 注其名為「祁」。「邦」、「祁」字形相近,乃傳寫之誤。
案知不足齋及涵芬樓本,張斯中均作章斯才,提要蓋以音同形近致誤。徐似道稱煇為處士,而提要疑之。夫似道與煇同時人,從煇借錄清波志而為之跋,其稱謂豈得有誤。周必大書稾,凡與人書,多題某官某。其卷二中有一首,但題周輝, 【 當作「煇」。】 不稱官職,略云:「毒熱可畏,水鄉少過從,不妨賦詠於茂林修竹間。東坡云:『無事此靜坐,一日是兩日。』竊計所得,皆倍於我,豈止歲月閒忙耶?」書作於淳熙十二年,下距紹熙壬子煇著雜志時纔七年。味其語意,亦足為處士之證。提要謂煇曾試宏詞奏名,見之書中。余遍檢全書,並無此事。惟雜志卷三有記周麟之事凡三條,其一云:「族叔茂振 【 麟之字。】 以正字權外制。」其二云:「在翰苑,一日召至中書,受旨作建立皇子詔。」其三云:「初試宏博,以所業投湯岐公。」 【 此據涵芬樓本也。若知不足齋本,則二三條首,均有「族叔」二字。】 提要不加詳審,遂誤以試宏博為煇事。信如所言,則煇豈嘗官翰林學士為高宗草立皇子詔耶?提要疑煇雖奏名而未就官,故稱處士,此又不諳典故之言也。宋史 【 卷一百五十六。】 選舉志二云:「高宗立博學宏詞科,定為三等:上等轉一官,選人改秩,無出身人賜進士及第,並免召試除館職;中等減三年磨勘,與堂除,無出身人賜進士出身;下等減二年磨勘,無出身人賜進士出身, 【 會要諸書作「賜同進士出身」,此奪「同」字。】 並許召試館職。」宋會要第一百十二冊 【 選舉十二。】 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三、文獻通考卷三十三選舉考並略同。使煇縱以布衣試宏詞入下等, 【 南宋試宏詞無入上等者,即中等亦僅數人。】 於例亦應賜同進士出身。有宋一代,凡賜出身,無不授官者,尚得稱為處士乎?雜志云:「初試宏博,以所業投湯岐公,時季元衡 【 南壽】 待制亦投文字,湯嘗師之,初許其奪魁。 【 涵芬樓本作「魁奪」,此從知不足齋本。】 一日,謂季曰:『近有一周某至,先生當處其下。』及奏名,季果次焉。」考麟之中戊辰詞科,見書錄解題卷十八。宋會要云:「紹興十八年 【 案是歲戊辰。】 三月,禮部貢院言:試博學宏詞科左迪功郎新常州武進縣尉周麟之、左從政郎婺州州學教授季 【 原本誤作「李」。】 南壽,並考入下等,各減二年磨勘。」與雜志之言合。會要載紹興三年至嘉定七年試宏詞入等人姓名,並無周煇。提要之謬,無可復疑矣。 【 以上辨四庫提要自「是書之末」至「或當時未就官耶」一節之誤。】
案雜志卷三云:「煇淳熙丙申從使節出疆。」又卷十二云:「煇頃從使節出疆,抵燕與渤海使先後入見。」是煇之至金為隨信使同行,而非自持使節,本書自有明文,無不可解者。考說郛內有北轅錄一卷, 【 陶宗儀原本在卷五十四,陶珽增補本在卷六十五。】 宋周煇撰。其略曰:淳熙丙申十一月二十九日,詔待制敷文閣張子正假戶部尚書,充賀金國生辰使,皇叔祖右監門衛大將軍士褒假明州觀察使、知東上閤門兼客省四方館事副之。明年正月七日陛辭出國門,初九日離行在,二十八日北行,二月二十七日過蘆溝河,至燕山府。二十九日使、副 【 原作「副使」,非是。使、副謂正使及副使也。】 率三節入見,三月九日入辭,四月十六日到家。」明刻歷代小史卷六十四亦有此書,其文並同。錄中但記使、副、三節,而不自言為何職。考南宋時差往金國正、副使所攜吏卒,分上、中、下三節。上、中節為官吏、下節為軍兵,統謂之三節人。其職事員額及支賜條例,宋會要第九十冊 【 職官五一。】 國信使門紀之劇詳。上、中節或許以白身人充,或不許,隨時而異。煇以處士隨使節出疆,蓋充上、中節也。凡三節人回國日,例得轉官資。煇於淳熙丙申使回,至慶元戊午,已廿二年,猶稱處士,是始終不蒙官賞,其故安在,不可得而考矣。 【 以上辨四庫提要自「別志又自稱」至「或隨出使者行也」一節之誤。】
案煇自序題紹熙壬子,張貴謨序及陳晦跋,題紹熙癸丑,均言煇居清波門,提要作「紹興中」者誤也。雜志卷五云:「曾祖視王荊公為中表,既干撰上世墓誌數種,託元章書以入石,號周氏世德碑。」考煇曾祖名穜, 【 雜志卷六記其曾祖事,闕其名不書,注云「禾旁立里」。】 字仁熟, 【 見卷五。】 俱見本書。王安石臨川集卷九十六周氏墓誌凡四篇。周彥先誌云:「君先夫人盛氏;後夫人王氏,尚書主客郎中諱貫之之子。皆有賢行。五子:濤、洵、洧、渥、澥。」周濤誌云:「子男五人:■〈禾夅〉、穜、秩、穆、稌。」據卷一百王夫人墓誌,知貫之為安石之叔祖,濤為彥先前妻之子,然則彥先之後妻,乃安石之從姑,濤其中表兄弟,而穜則其表姪也。煇言穜視荊公為中表,可謂數典而忘其祖矣。續通鑑長編卷四百十八云:「元祐三年十二月甲午,江寧府司理參軍、鄆州州學教授周穜罷歸,吏部用右正言劉安世、翰林學士蘇軾言也。安世言:臣伏見周穜上書,乞以故相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廟廷,中外喧傳,頗駭羣聽。伏望重行竄殛,以明好惡。 【 案安世此狀亦見盡言集卷九。】 軾言:臣先任中書舍人日,敕舉學官,臣曾舉江寧府右司理參軍周穜,蒙朝廷差充鄆州州學教授。近者竊聞穜上疏言朝廷當以故相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,臣忝備侍從,謬於知人,謹自劾以待罪。」 【 案軾劄子二篇,亦見東坡奏議卷五。】 此可見穜之惓惓於安石矣。穜弟秩 【 據周濤墓誌,穜乃秩兄。施注蘇詩卷二十二云:「周穜,御史秩之弟。」非也。】 字重實, 【 見王鞏甲申雜記。】 紹聖元年為監察御史,即上言:近詔太常議故相王安石謚,願特詔兩省衆禮官等會禮部議上朝廷,取決於聖裁。 【 見續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卷百三十。】 其後安石卒配享神宗,謚曰文,實自穜兄弟發之。其所以報安石者可謂至矣。穜上書於元祐之初,其心雖未必有所冀幸,然實蔡卞之客, 【 見宋史陳次升傳。】 與京始善而終睽, 【 見雜志卷六。】 又為章惇所悅。 【 見續長編卷五百十八。】 秩則甘為惇、卞鷹犬,凡元祐名臣,無不遭其詆毀,而於司馬光、呂公著尤甚, 【 秩奏見續長編紀事本末卷百一。】 至乞斲棺鞭尸。 【 見續長編紀事本末卷百六,及太平治蹟統類卷二十四。】 光謚,即秩為太常博士時所定。及為御史,則言光不當謚文正,乞正其謚號之美惡以懲後世。 【 亦見上兩書。宋史常安民傳言之較略。】 真小人反復之尤,然此特穜兄弟事耳,於煇無與也。穜嘗為蘇軾所劾罷,秩曾極論軾、轍之罪。而煇書中記東坡事至多,極慨慕嚮往之致。是煇未嘗以其先祖之恩怨為是非,且全書無一字及秩,是幷不以為然矣。至其於王安石,殊不見有推尊之處。雜志卷二云:「王荊公日錄八十卷,毗陵張氏有全帙。頃曾借觀,凡舊德大臣不附己者,皆遭詆毀;論法度有不便於民者,皆歸於上;可以垂燿後世者,悉己有之。盡出其壻蔡卞誣罔。 【 此述陳了齋之言也。】 其詳具載陳了齋瑩中四明尊堯集。陳亦自謂豈敢以私意斷其是非,更在後之君子審辯而已。故神宗實錄亦多采日錄增修,王、蔡造端矯誣,雖歷千百年,衆論藉藉如新。矧同時之人,宜乎議之不置,孰謂蓋棺事始定耶?」夫以陳瓘專著尊堯集以攻安石,尚不免回互其詞,以日錄為蔡卞之所託。 【 見朱文公集卷七十書兩陳諫議遺墨。】 而煇直以安石日錄與蔡卞重修實錄同斥為矯誣,此豈尊安石者乎?其卷七又云:「元澤年十三,得秦州卒言洮河事,歎曰:『此可撫而有也。使夏人得之,則吾敵強而邊受患博矣。』其後王韶開熙河,蓋取諸此,靖康滄海橫流之變,萌於熙寧開邊。書生輕銳談兵,貽天下後世禍患,可勝既哉!」又別志卷中云:「王荊公誌錢公輔母夫人墓,錢乞改定,公答書云:諸孫亦不足列,孰有五子而無七孫者乎?荊公之文,信自有意義,後學焉能窺測。然公所撰墓誌,姑舉其一,於虞部郎中贈衛尉少卿李公濟,卻書孫廿有一人,曾孫十有五人,是豈皆業文有可道者。蓋公立言好已勝,或為人所闢,則執之益堅。呂申公曰:『介甫無他,但執拗耳。』此語不獨為新法設也。」煇於王氏父子不滿如此,而方回翻謂之尊安石,是未嘗讀其書而妄語也。提要從而附和之,豈非貴耳而賤目乎? 【 以上辨四庫提要自「清波為杭州城門之名」至「則又門戶之見矣」一節之誤。卷一八子部九小說家類二清波雜志十二卷別志三卷】
○孫氏祠堂書目
清 孫星衍
清波雜志十二卷,別志三卷。 【 宋周煇撰 內編卷四說部第一二】
○藝芸書舍宋元本書目
清 汪士鐘
清波雜志十二卷 【 子部】
○鄭堂讀書志
清 周中孚
清波雜志十二卷,別志三卷。 【 知不足齋叢書本】
宋周煇撰。 【 煇字昭禮,邦彥之子,祖居錢唐,至煇始遷淮海,曾試宏詞奏名。】 四庫全書著錄。宋志止載別志二卷,蓋誤「三」為「二」,而又脫去雜志也。前有紹熙壬子自序,稱:煇早侍先生長者,與聆前言往行,有可傳者。歲晚遺忘,十不二三,暇日因筆之。時居都下清波門,目為清波雜志。越三年,又自序別志:煇嘗作志十二卷,復省記平昔見聞,尚多遺佚,乃裒為別志三卷。是別志所以拾雜志之遺也。其書皆記兩宋間君臣雜事,幷其家祖父遺事,及自所歷之事,以及雜說瑣聞。而於王介甫頗致回護,蓋其曾祖與介甫為親串。雖其私意所在,而尚不敢詆斥當時正人,則猶存直道之公。故多可以補史之闕。是又不得以門戶之見少之矣。前又有紹熙癸丑古括張貴謨序,後有康熙丙申曹炎跋,及鮑淥飲二跋。別志後有淥飲三跋,而冠以提要一篇。 【 卷六四子部一二之二小說家類二雜事中宋】
○退庵筆記
清 夏荃
周煇,字昭禮,生於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子。曾祖穜,州志有傳。祖某,煇嘗稱為奉直者是也。祖母曹氏,武惠燕王五世孫。父邦,紹興初主丹徒簿,任饒、信幕。後以王元樞薦除江東漕司幹官。著政和大理入貢錄、松巒志。吴興陳晦稱松巒先生有雜志二十卷,藏於家。昭禮所為,實繼前作云云。邦所著雜志惜不傳。邦三弟,其季者為李,字德紹,與煇同庚生,是為煇之叔父。邦又有子字昭達,名未詳,淳熙間官長洲丞,是為煇弟。邦、李詩見厲樊榭宋詩紀事。煇嘗稱叔祖元仲,又稱從叔其乂守吉陽,從叔知和隨侍官九江、尉吴江,其人皆不可攷。其稱遠祖國初知江州,收遺骸作萬人冢,則周氏遷泰始祖敬述也。稱高叔祖 【 按當作「曾叔祖」。】 恪得道、徐神翁及屍解事,則三仙傳中之周處士也。稱叔祖為高繇三院御史貳春官,未幾罷斥,則穜子周方崇也。稱族叔茂振試宏博、在翰苑諸軼事,則同知樞密周麟之也。煇固海陵人,其自言曰:煇家海陵,海陵昔隸維揚,亦視為鄉里。龔頤正題清波二志亦稱「吴陵周氏,世擅雕龍」,可證。其僑居錢塘也,則不自煇始。煇之言曰:煇祖居錢塘後洋街,第宅燬於陳通之亂。以余觀周穜以米元章所書周氏世德碑置杭州西湖南山滿覺院中,疑自穜已僑居於杭。然麟之呈郫人李簽判詩云:「錦江烟水春茫茫,錦城游宴歌舞狂。酒酣緩轡踏花去,尚說當時先侍郎。」自注:吾家本郫人,先侍郎仕蜀日,有「踏花歸去馬蹄香」句。按此指其七世祖敬述為郫人,筮仕孟蜀也。「後來遊宦家因徙,子孫不復歸桑梓。世居淮海二百年,路隔關山七千里。」此指敬述雍熙初知泰州,遂家於泰,至麟之世 【 麟之紹興十五年進士。】 近二百年也。「敵兵南下風塵昏,衣冠渡江黃屋奔。淮鄉幾作邊屯地,叢桂舊地無一存。」自注:海陵舊居名叢桂坊。此指靖康之際衣冠士族多隨高宗南渡,占籍臨安,海陵舊居幾淪敵境也。據此,則周氏遷杭當在南宋初。合之煇祖居錢塘之說世次相近。後煇又徙居清波門,雜志自序曰:時居都下清波門,目為清波雜志。張貴謨序亦云今寓中都清波門之南,因以名其集,可證。中間煇又家建康,又家惠山,疑皆寄孥僦居。久之,仍以錢塘為歸,非又自杭遷金陵、毗陵也。二志煇自序皆自題曰淮海周煇,海陵固淮海地,示不忘本也。兩浙名賢錄亦稱煇為淮海人,蓋仍煇自稱而未深攷其里貫。四庫全書題要據煇自題淮海人及祖居錢塘後洋街語,遂謂煇實自浙遷淮,則又誤會矣。煇曾試宏詞奏名,未膺除授,同時徐似道稱煇為處士,而楊寅亦謂昭禮竟成躓士,令人憤悒;可見其嘗至金國也,乃隨賀金生辰使張子政等往,在淳熙丁未,煇年六十二,時煇無官職,非奉朝命。垂老出疆,殆子政等浼司行幕筆劄耶?其行役之苦、見聞之異、朝會宴饗之儀,詳煇所撰北轅錄。清波二志,成於煇之晚年。觀龔、徐二跋在慶元戊午,煇年七十三矣,則煇之壽又可知。頃余收二志、北轅錄入叢書,蔚為巨觀,因歷叙其家世可攷者著於篇。 【 卷一○周煇】
清波雜志十二卷,別志三卷,宋邑人周煇撰。煇僑居臨安清波門,因以命名。四庫全書提要云所記皆宋人雜事,方回桐江續集力詆其尊王安石之非,蓋煇之曾祖於安石為中表,親串之間,不免回護,猶王明清揮麈錄多為曾布解耳云云。以余觀二志亦多有不滿荊公語,不盡如方回所云也。如云:「王荊公日錄八十卷,凡舊德大臣不附己者,皆遭詆毀;法度有不便於民者,皆歸於上;可以垂耀後世者,悉己有之。盡出其壻蔡卞誣罔。」又云:「蔡卞唯知報婦翁之知,不知掩婦翁之失,致使得罪天下後世,其於報也何有!」又云:「荊公初見晏元獻,元獻熟視無他語,但云:『能容於物,物亦容矣。』荊公唯唯退。識者謂荊公平日所短,正在於此。」又云:「新喻人蕭注,熙寧中上殿奏對,上問:『今臣僚中孰貴?』次及安石,注對曰:『牛形人,任重而道遠。』注又云:『安石牛耳虎頭,視物如射,意行直前,能當天下大事。然不如韓絳得和氣多。惟和氣能養萬物。』」又云:「薛昂、林自之徒,皆蔡卞黨,競尊王荊公而擠排元祐,禁士人不得習元祐學術。」又云:「公立言好己勝,或為人所闢,則執之益堅。呂申公曰:『介甫無他,但執拗耳。』此語不獨為新法設也。」煇言如此,使果極力推崇回護親串,肯明目張膽出此語耶?煇嘗論葉石林為蔡京客,所著避暑錄,凡及蔡氏,每委曲回護。其了然於是非邪正如此,肯自蹈其失耶?偶讀清波二志,特辨正之,以示後之善讀書者。 【 卷一○清波二志】
○越縵堂讀書記
清 李慈銘
清波雜志、別志 宋周煇撰
閱宋周煇清波雜志十二卷、別志三卷。自丙辰閱一過後,訖今重複,多已茫然。其中論古者寥寥,考據尤疎陋,惟儲胥、六詔二條稍可取。所載宋官制,則多可補史志之闕。其記神、哲、徽、高間事尤詳。於宣和北伐之舉,備載鄧洵武及柴欽、趙隆、安堯臣等諫沮之言;而於陳公輔所記蔡京不欲伐燕一節,亦詳書之,而疑其言出於高揀,謂恐不足憑。殊得好惡之正。四庫書目提要謂其以其祖與王介甫為中表,故親串之間,不無迴護,猶王明清揮麈諸錄曲為曾布解,云云。按其中如荊公為錢公輔撰母夫人墓誌一條,言其執拗不止新法,日錄一條,言神宗實錄,王、蔡造端矯誣,亦未全為左袒。惟屢稱秦會之,且言其文字簡古,是則可議者耳。咸豐辛酉(一八六一)二月初六日。 【 卷八文學雜記】
○武林第宅攷
清 柯汝霖
周煇宅:兩浙名賢錄:煇字昭禮,紹興(按原文如此)間居清波門之南。嗜學工文,撰清波雜志十二卷。
○藏書紀事詩
近人 葉昌熾
華亭仙客和花賣,空有遺詩奈爾何!參透子西茶具說,不留些子著心窩。 【 周煇昭禮。 卷一】
○五十萬卷樓羣書跋文
近人 莫伯驥
清波雜志十二卷,別志三卷。 【 知不足齋寫校本。】
宋周煇撰。煇字昭禮,邦彥之子。祖居錢唐,至煇始遷淮海。曾試宏詞奏名。宋志祇載別志二卷,當是脫去雜志而誤「三」為「二」。自序作於紹熙壬子,略謂:煇早侍先生長者,與聆前言往行,有可傳者。歲晚遺忘,十不二三。暇日因筆之。時居都下清波門,目為清波雜志。越三年,又裒別志三卷。自序謂:煇嘗作志十二卷,復省記平昔見聞,尚多遺佚,乃成此別志三卷。清四庫提要謂其書多記兩宋間君臣舊事,並家世舊聞及一人涉歷,而雜說瑣聞亦參錯其間。煇曾祖與王介甫為親故,書中頗回護荊文。然於當時之賢士大夫亦不至詆斥譏評,猶存三代之直道。說者謂可補史事遺缺。伯驥按:館臣之言實本於方回,而不詳其所自。蓋回詆煇所著清波雜志推尊介甫之非,故館臣述之於提要中。然今觀二志不滿介甫之處正多,不盡如回所言,正不得援引王明清揮麈錄多為曾布解免相比。回之言固誤,而館臣讀不終編,遂隨意掇拾,亦可謂疏舛之尤矣。鮑氏知不足齋刻本,前有紹熙癸丑古括張貴謨序,後有康熙丙申曹炎跋。而鮑以文之跋亦附錄焉。此為知不足齋寫本,篇中多以文朱筆校勘,極為精細,殆刻書時底本歟?鮑廷博,字以文,號淥飲,歙人,居杭州,刊知不足齋叢書。高宗題書內唐闕史卷首云:「知不足齋奚不足,渴於書籍是賢乎?長編大部都庋閣,小說巵言亦入廚。」嘉慶間,年八十,因進叢書二十六集,賞給舉人。鮑嘗為夕陽詩,人呼「鮑夕陽」。阮氏贈句云:「清名即是長生訣,當世應無未見書。」以文富收儲,校書最多。伯驥所得有數種,以文手寫者有宋蘇泂泠然齋集,書法健勁,想見老人神態。此集予得之杭州。 【 子二。】
○藏園羣書經眼錄
近人 傅增湘
清波雜志十二卷。 【 宋周煇撰。】 宋刊本,半葉十二行,行二十字,白口,左右雙闌。避宋諱至「敦」字止。白麻紙,大字精善。宋刊上駟。按:此書海內孤本,審其雕工,當為江右刊本。 【 (海虞瞿氏藏書,乙卯歲觀於罟里) 卷八子部二】
清波雜志十二卷。 【 宋周煇撰。】 舊寫本,九行二十字。前有紹熙癸丑古栝張貴謨序, 【 大字,七行十二字。】 後有紹熙癸丑栝蒼章斯才跋,又毗陵張訢、吴興陳晦跋。有朱少河 【 錫庚】 錄簡明目錄一則,後記云:「案是編別志三卷未見。內有國初王、查二公手跡並先大夫手校若干條。辛酉孟夏下浣五日錫庚識。」卷末鈐有「葉名澧」、「潤臣借讀」二印。按:此書為德化李木齋先生所藏,內有王阮亭 【 士禛】 評記一則,查初白 【 慎行】 攷證四則,又朱笥河 【 筠】 手校並補若干條。癸亥祀竈日,藏園祭書,先生攜此冊及宋刊纂圖互注論語來與祭,題名卷尾者有王國維、王式通、吴昌綬、寶熙、陶湘、周暹、徐鴻寶、袁克文,余亦附綴數行於後。辛巳八月沅叔記 【 同上】
○張元濟跋
右清波雜志十二卷,宋周煇撰。卷內「敦」字注「御名音同」,後跋紀年為慶元戊午,蓋光、孝兩朝之際所印行也。明商濬刊稗海併作三卷,略有短缺。鮑以文得姚舜咨、曹冰侯兩鈔本,復刊於知不足齋叢書中。彼此對勘,自覺鈔不如刻。是本卷一「宰相呂大防等」節「予娶度土之辰」,「予娶」二字,見尚書益稷篇,而鮑刻乃誤為「于胥」;「選人改秩」節「成六考無玷闕」,「六考」之制,見宋史職官志九,而鮑刻乃誤為「咸云考」。商本不言所出,其誤亦同。四庫全書著錄為影宋精本,不知何以亦沿商、鮑二本之誤。且章斯才之後序,名更誤為張斯中,此可證展轉傳寫之多訛,更足見宋刻之可貴。鮑氏言稗海本亦有是正處,不敢沒其善;予於宋本亦不敢沒其短。因先校鮑本,復以商本覈之,知鮑氏所遺尚多,而足以糾正宋刻者,亦自非鮮。今以校記附印卷末,俾讀者得以互證焉。鮑本後附別志三卷,然商刻、曹鈔均僅此十二卷,即姚氏所見袁飛卿家鈔本亦然。意當時原自別行,而不得以此為非足本也。民國紀元二十三年五月海鹽張元濟。 【 四部叢刊本清波雜志後附】
清波雜志校注